新空间设计    集团动态    资讯    【集团作品】苏州·科技城站城融合项目——TOD视角下城市站点区域空间规划探索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完善,城市站点区域开发建设为城市的驱动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发展中,站点区域的开发往往只关注地上的交通、建筑、空间、景观的组合,缺少对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统筹与设计。本文将从TOD理论出发,探究在TOD模式引导下城市站点区域的空间如何合理布局与设计。

 

 
 

 

TOD发展模式

 

TOD模式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为了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区域。该理念核心内容是建立以站点为中心、以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的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

 

TOD发展模式演变

 

随着城市空间的复杂性与多变性,TOD理论也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更新与优化。早期的TOD模式主要聚焦站点本体的交通与上盖商业服务体系的组合,而后不断突破边界,拓展更大维度空间,进化到现在以人为主导,更加强调多元要素融合的新模式。

 

综合而言,现代化的TOD模式是以人为本,构建集站点、产业、商业、居住、人于一体的高阶立体生活新模版,可以说是TOD的5.0模式,是“站城人产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

 

 

 
 

 

如何构建TOD5.0模式下“站城一体化”的空间特色

 

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关注站点区域的地上地下空间联动开发,开始由传统的单一维度空间向站城人产一体化的空间统筹设计进行转型,那么如何积极推进TOD5.0模式下站城人产一体化的空间设计,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交通组织的通达性、立体性与连续性

站点区域的交通组织相对其他区域更加复杂,不仅是多种交通方式的集合,更多的是不同交通流线之间换乘与组织的高效性与顺畅性,需要构建一套立体互通、流线连续通畅、通达性强的高效交通网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站点区域的交通组织相对其他区域更加复杂,不仅是多种交通方式的集合,更多的是不同交通流线之间换乘与组织的高效性与顺畅性,需要构建一套立体互通、流线连续通畅、通达性强的高效交通网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2、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强调功能业态的混搭

 

站点区域往往是一个城市的门户枢纽,它为聚集或来往于此的各类人群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构建一个集商业、生活、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混搭型的门户生态圈。

 

3、是注重营造以人为本,舒适宜人的场所空间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交通、功能诉求后,更加注重不同场所的体验性与空间环境舒适性,这就需要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一个舒适性、体验感强的宜人空间。

 

案例对标:苏州科技城站点区域空间设计

 

由新空间规划设计的苏州科技城站点区域空间设计项目位于苏州西侧的科技城站点,项目是2条地铁线与1条高铁线的三轨交汇重要地段,规划通过融合TOD5.0模式下的核心特色,建设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的苏州站城融合新示范,打造科技山水人文交融、站城产人四位一体的“魅力·新苏纽”。

交通一体化

 衔接紧密、换乘便捷的交通枢纽核心

 

规划以分层布设,分类分流为策略,强调轨道交通与各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结合周边交通情况对公交、出租车、社会车等流线进行分层分类布设,强化连续性、立体性,同时设立智慧交通管控平台,构建高效联运、智慧无感的交通枢纽核心。

功能一体化

 功能复合、主题多多元的全天候活力街区

 

规划以分层布设,分类分流为策略,强调轨道交通与各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结合周边交通情况对公交、出租车、社会车等流线进行分层分类布设,强化连续性、立体性,同时设立智慧交通管控平台,构建高效联运、智慧无感的交通枢纽核心。

空间一体化

 生态开放、上下联动的多样化公共空间

 

在基地中部设置连续的下沉步行街区,与两侧地块的地下商业街区联通,街区两侧才用退台式设计手法,营造生态化的步行空间,中部设置高透光的个性化体验商业空间;同事地面增设空中连廊,方便两侧人群通行。打造高生态、多样化的场所体验。

 

 
 

 

寄语

 

未来,在城市的站点区域进行多元素的一体化融合设计是升级与优化站点区域发展的重点,结合区域功能推进站点区域整体创新发展。打造横纵联合、自然生态、多元体验的城市枢纽新空间。